“我們隨便吃了一頓飯,她要收我們1900塊錢,黑店呀,不要來這個店!”日前,有網友曝出浙江舟山普陀山景區“天價便飯”事件,引發關注。11月18日晚,普陀山市場監管分局發通報回應稱,當晚消費者一行7人用餐,該消費共包括10道菜和酒水、餐具費,菜品均有標價,總計花費1931元,用餐后消費者提出菜價較貴,經協商實際支付1850元。
隨著監管部門亮出詳細菜單,網絡輿論幾乎瞬間反轉。事實勝于雄辯,有理不在聲高,誰也不能為了一己之私,利用乃至操縱網絡輿論混淆視聽,否則只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?!疤靸r便飯”事件并不復雜。一行7人到景區餐館用餐,點了10個菜,其中包括比較昂貴的梭子蟹、紅魚等,還喝了400多元的酒水,共計花費1931元,飯后消費者要求餐館打個折,收1500元,但餐館不同意,最后實際收了1850元。事后,感到不滿意的消費者就在網上搞出了所謂的“天價便飯”事件。
恰如網友所言,在商家明碼標價的情況下,如果嫌貴,可以不點梭子蟹、紅魚,僅這兩個菜就超過了1000元;或者干脆換一家飯店,吃飯的地方有的是,誰也沒壟斷。自認為餐館優惠力度不夠,就在網上發視頻指責對方“黑店”,這不是維權,而是泄憤。
一般來說,消費者是弱勢一方,景區商家是強勢一方?,F實中,一些景區的商家不乏強買強賣、欺客宰客的行為,一些地方的監管部門也不乏不作為、慢作為的問題,消費者通過網絡,既可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,又可以讓不法商家付出代價,類似案例不勝枚舉。
令人遺憾的是,個別消費者卻企圖利用“弱勢”身份和網絡力量,造謠生事,誤導輿論,對商家正常的經營行為進行惡意中傷、打擊報復。餐館既贈送了菜品,又給予了一定優惠,消費者再“反咬一口”,未免太過分。這種造謠中傷行為已涉嫌違法,涉事餐館可依法追究其侵權責任。
造謠動動嘴,辟謠跑斷腿。景區“天價便飯”事件讓涉事餐館蒙受了不公的指責,讓監管部門好一陣忙活,還戲耍了廣大網友的正義和善良。雖然相關部門及時還原了事實真相,但負面影響已經形成,監管資源和輿論資源已被浪費。
新聞事件頻頻反轉,或加劇“狼來了”效應,提升今后消費維權的成本,值得警惕。本報評論員 陳廣江